泡泡网显卡频道 PCPOP首页      /      显卡     /      评测    /    正文

决战性能之巅!NV双芯旗舰GTX590评测

    通过大量的游戏性能测试来看,GPU占绝对主导,而之前的CPU只是考验单核效能,通过对CPU极限超频可以让游戏性能提高不少,但使用四核或者带HT技术的“八核”处理器几乎不会有任何性能提升。在多核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大量CPU资源被白白浪费,瓶颈可能依然卡在CPU上面。如果一个软件能够对多核心多线程处理器进行优化的话,那么在使用双核或四核处理器时,其运行效率将会提升2-4倍。

6.2 DX11五大革新之:Multi-Threading

    DX11当中新增的多线程处理技术,则是专门针对多核应用而生的,它通过引入“延迟执行”的指令将一个渲染进程拆分为多个线程,并根据处理器核心/线程数设定延迟执行内容的数目。多线程的涵义是非常广的,每一帧画面可以被分为几个图层,每个图层又可以分为N个区块,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被并行调度到延迟执行的线程之中。

    这是一项很聪明的技术,标记为“立即执行”的线程与传统的渲染没有区别,而标记为“延迟执行”的线程则可以在后台将图形生成所必须的资源做预先的存取,比如纹理拾取、像素生成、常数缓冲等操作都可以多线程并行处理,通过多核CPU富裕的资源来减少程序等待时间,从而使得渲染不再受到CPU的瓶颈制约。

    多线程技术是非常灵活的,它既可以在游戏中通过程序代码来控制,也可以通过DirectX自动分配,还能够通过驱动程序进行优化。即便是驱动没有针对多核进行优化,DX11运行库也会通过模拟的方式提供新的功能,也就是说所有DX11游戏都将或多或少的从多核多线程CPU中获益。

    多线程技术的引入对于双卡甚至多卡互联系统更为重要,以往多颗GPU在DirectX中只能模拟成一个虚拟GPU,所有的GPU必须共享指令缓冲区并接受CPU调度,渲染线程的拆分与合并指令延迟都很大,GPU越多则效率越低!而在DX11当中,如果用多核CPU搭配多路SLI系统的话,每颗CPU都可以单独控制一颗GPU的渲染线程,在均分CPU负担的同时,提高了GPU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幅提升游戏性能。

    其实多线程技术也能应用在DX9/DX10甚至是OpenGL上面,但由于API及函数指令的限制,开启多线程会产生很多重复的指令,导致性能提升有限甚至不升反降,因此微软并不建议在旧API模式开启多线程模式,除非程序员做过严格的测试与优化。

4人已赞
第1页:不可思议的存在:GTX590发布第2页:第一章:NVIDIA GTX590产品解析第3页:首发产品:华硕GTX590第4页:首发产品:索泰GTX590极速版第5页:首发产品:映众GTX590第6页:首发产品:七彩虹iGame590第7页:首发产品:铭瑄GTX590第8页:首发产品:盈通GTX590第9页:三大双芯卡皇实物对比第10页:第二章:GTX590游戏3D性能测试第11页:DX10理论测试:《3DMark Vantage》第12页:DX11理论测试:《3DMark 11》第13页:Tessellation测试:《Heaven 2.1》第14页:DX11理论测试:《石巨人》第15页:DX11游戏测试:《尘埃2》第16页:DX11游戏测试:《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第17页:DX11游戏测试:《地铁2033》第18页:DX11游戏:《失落星球2》第19页:DX11游戏:《H.A.W.X.2》第20页:DX10.1游戏测试:《孤岛惊魂2》第21页:DX10游戏测试:《孤岛危机:弹头》第22页:DX10游戏测试:《冲突世界》第23页:DX9游戏测试:《街头霸王IV》第24页:PhysX测试:《黑手党II》第25页:CUDA视频转码测试第26页:温度、功耗、噪音全面领先对手第27页:性能测试总结第28页:第三章:NVIDIA附加图形技术之灵活应用第29页:特色技术应用:NV 3D Vison Srround第30页:虚拟现实必经之路:CUDA光线追踪第31页:第四章:最强游戏即时渲染画面赏析第32页:DX10基准:《3DMark Vantage》画面赏析第33页:DX11游戏:《HAWX2》画面赏析第34页:DX11游戏:《地铁2033》画面赏析第35页:Tessellation软件:《Heaven》 画面赏析第36页:Tessellation软件:《石巨人》画面赏析第37页:DX11基准:《3DMark11》画面赏析第38页:第五章:令人兴奋的DirectX API发展历程第39页:号称实现“一切图形特效”的DX9C第40页:不应备受冷遇的DX10第41页:第六章:揭秘DX11技术革新第42页:DX11五大革新之:Shader Model 5.0第43页:DX11五大革新之:Multi-Threading第44页:DX11五大革新之:Texture Compression第45页:第七章 争论漩涡中心的Tessellation第46页:Tessellation(曲面细分)的前世今生第47页:Tessellation不仅仅会“细分曲面第48页:当Tessellation遭遇“法线贴图”第49页:曲面细分究极奥义 动起来更精彩第50页:当Tessellation遭遇“物理运算”第51页:第八章:DX11核心技术:DirectCompute11第52页:CUDA和Stream之争的内幕第53页:DirectCompute 10/11版本间的区别第54页:DirectCompute11的妙用:顺序无关透明第55页:DirectCompute11的妙用:电影级景深第56页:DirectCompute11的妙用:高清晰环境光第57页:第九章:GF100/110图形架构深入解析第58页:GF100构架八倍于上代旗舰的几何性能第59页:GF100/110和Cayman图形架构对比第60页:GF100/110图形架构:强大的多形体引擎第61页:GF100/110图形架构:第三代流处理器第62页:GF100/110图形架构:精兵简政的纹理单元第63页:GF100/110图形架构:一级缓存与二级缓存第64页:GF100/110图形架构:光栅单元高倍抗锯齿第65页:第十章:适合并行计算的Fermi架构第66页:Fermi计算架构:GPU的未来是并行计算第67页:Fermi计算架构:高效的双精度性能第68页:Fermi计算架构:首次支持C++编程第69页:Fermi计算架构:首次支持显存ECC第70页:Fermi计算架构:NVIDIA Nexus开发平台第71页:全文总结:该胜不胜与当败不败第72页:附录:追寻那些曾经的双核卡皇第73页:Rage Fury Maxx——曙光女神第74页:昙花一现的挑战者——XGI Volari V8/V5第75页:不为人知的经典——双核心9800Pro第76页:普及双核心——影驰双核7600GT第77页:GeForce 7950GX2——双拳出击誓夺王位第78页:ATI双核心——Gemini技术第79页:双G92核心的怒吼——GeForce 9800GX2第80页:55nm王者——GeForce GTX 295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