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CPU频道 PCPOP首页      /      CPU     /      评测    /    正文

老将斗新兵!市售20款热门CPU年度横评

    2009年-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32nm工艺

    2010年初始,全新的32nm工艺降临,然而Intel并没有把最新的32nm制作工艺率先用到旗舰级的Core i7上,而是直接运用到主流级的Core i3/i5和奔腾G6950上,让主流型号成为率先步入32nm的CPU处理器。

45nm最强平台!Core i7+X58深度解析

制造工艺永远是高性能芯片的参照标准之一,在更高的制造工艺下,在相同的单位面积下可以容纳下更多的晶体管,而晶体管数量的增多直接体现在了性能的提升方面。同时由于单位体积的减小,以及新材料的大量应用。更为先进的工艺制程下制造的芯片产品耗电量以及发电量也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新一代工艺制程的产品会比前一代产品在功耗上有很好表现的原因之一。

32nm工艺已经提及多次了,在这里我们还是简单的再来回顾一下,采用高k+金属架构栅极的45nm制程技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英特尔再接再厉推出了采用第二代高k+金属栅极的32纳米制程技术,目前32nm产品已经上市销售了。

    据Intel英特尔高级院士Mark Bohr透露,32nm制程技术的基础是第二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英特尔对第一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进行了众多改进。 在45纳米制程中,高k电介质的等效氧化层厚度为1.0nm。而在32nm制程中,此氧化层的厚度仅为0.9nm,而栅极长度则缩短为30nm。

    晶体管的栅极间距每两年缩小0.7倍——32nm制程采用了业内最紧凑的栅极间距,采用第二代High-K和金属栅极晶体管技术,九个金属铜和Low-K互联层,其中的关键层会在Intel历史上首次应用沉浸式光刻技术,无铅无卤素,核心面积可比45nm减小大约70%,在性能方面提高超过22%以上。这些改进对于缩小集成电路(IC)尺寸、提高晶体管的性能至关重要。采用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的32nm制程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同时优化电路的尺寸和性能。

0人已赞
第1页:老将斗新兵! 市售20款热门CPU年度横评第2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新酷睿第3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32nm工艺第4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CPU+GPU第5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全整合第6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睿频加速第7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超线程第8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速龙II第9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破解门第10页:测试平台:X58/P55/P45/785G搭配HD5970第11页:参数介绍:12款Intel处理器CPU-Z截图第12页:参数介绍: 8款 AMD 处理器CPU-Z截图第13页:wPrime:八线程无敌/逻辑四战平物理三第14页:Fritz:新老酷睿四核750/Q9550性能持平第15页:CrystalMark:处理器二缓作用大于三缓第16页:CrystalMark:三通道内存性能威力爆发第17页:CineBench R10:渲染性能依赖核心架构第18页:CineBench R10:OpenGL中二级缓存关键第19页:ScienceMark:主频缓存是性能关键所在第20页:3DMark Vantage:核心数/二缓性能影响大第21页:PCMark Vantage:架构影响综合性能发挥第22页:WinRAR测试:i7 920三通道内存优势明显第23页:X264编码:高主频多线程才是性能关键第24页:PHOTOSHOP:Nehalem指令集渲染效率出色第25页:DX9C游戏测试:多核处理器优势逐渐明显第26页:DX10游戏测试:大缓存性能突出作用明显第27页:DX11游戏测试:新兵难敌老将 i5/i7败阵第28页:功耗对比测试:32nm很节能 X58平台费电第29页:全文总结及展望:CPU"融合"乃是大势所趋第30页:市售20款年度CPU颁奖:32nm酷睿/速龙II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