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CPU频道 PCPOP首页      /      CPU     /      评测    /    正文

老将斗新兵!市售20款热门CPU年度横评

    2009年-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新酷睿

  Intel的“Tick”-“Tock"钟摆模式一直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在酷睿2横扫市场几年过后,2008年末,全新“Tock”阶段Nehalem架构Core i7/i5发布,紧接Intel在2010年初进入了“Tick”阶段,那就是对Nehalem架构进行优化与工艺的更新,至此新酷睿家族便由此诞生了。

45nm最强平台!Core i7+X58深度解析

    2008年末第一款Nehalem架构i7产品诞生,拥有许多创新点,大幅度提升了处理器的性能表现,令AMD鞭长莫及。之后2009年发布的45nm Lynnfield Core i5同样也定位于高端桌面市场,由于是Core i7的精简版本,Core i5在价位上也亲民许多。Core i5仍为4核心、8线程规格,它的内存控制器削弱到双通道,但处理器自身集成了PCI Express控制器、相当于北桥功能,这款产品目前刚刚进入市场,实际性能表现相当抢眼。

    与上者两者相比,2010年初主流级定位的32nm Core i3/i5更让人感到兴奋!新Core i3/i5原本也只是计划承袭旧Core i5精简思路,但英特尔当前的“Penryn”酷睿2处理器竞争力仍强劲,而自身的32nm工艺又即将引入,英特尔就干脆取消了原来的计划、直接让新Core i3/i5率先跳到32nm的Westmere微架构,在i7、i5、i3三者之间,定位最低的Core i3反而最先引入新一代架构。

    新一代酷睿家族的出现,意味着英特尔在架构设计、制造和产品方面获得全方位的领先。在过去数年间,英特尔几乎每隔一年就带来新的架构和性能跃进,而AMD的步伐则十分缓慢。半导体工艺领域,英特尔现在的优势更加明显:它的32nm工艺将量产并迅速完成过渡,遥遥领先于整个半导体工业界。这种不对称的竞争格局看来并非好事,虽然我们现在可以看到AMD的产品会更加便宜,但长远来看,一旦某一方获得压倒性优势,那么整个市场将很快丧失活力。唯一安慰的是,AMD可以利用图形领域的强势地位来弥补不足。

    目前英特尔Core i7处理器主打高端市场,主流定位的Core i5接手中端领域,而新一代32nm的Core i3和新奔腾G6950掌管中低端产品线。到此为止,英特尔完成了新一轮的产品线更迭,豪华的新酷睿“银河战舰”正式起航,CPU市场格局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0人已赞
第1页:老将斗新兵! 市售20款热门CPU年度横评第2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新酷睿第3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32nm工艺第4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CPU+GPU第5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全整合第6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睿频加速第7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超线程第8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速龙II第9页:2009-2010年CPU"关键字"解读:破解门第10页:测试平台:X58/P55/P45/785G搭配HD5970第11页:参数介绍:12款Intel处理器CPU-Z截图第12页:参数介绍: 8款 AMD 处理器CPU-Z截图第13页:wPrime:八线程无敌/逻辑四战平物理三第14页:Fritz:新老酷睿四核750/Q9550性能持平第15页:CrystalMark:处理器二缓作用大于三缓第16页:CrystalMark:三通道内存性能威力爆发第17页:CineBench R10:渲染性能依赖核心架构第18页:CineBench R10:OpenGL中二级缓存关键第19页:ScienceMark:主频缓存是性能关键所在第20页:3DMark Vantage:核心数/二缓性能影响大第21页:PCMark Vantage:架构影响综合性能发挥第22页:WinRAR测试:i7 920三通道内存优势明显第23页:X264编码:高主频多线程才是性能关键第24页:PHOTOSHOP:Nehalem指令集渲染效率出色第25页:DX9C游戏测试:多核处理器优势逐渐明显第26页:DX10游戏测试:大缓存性能突出作用明显第27页:DX11游戏测试:新兵难敌老将 i5/i7败阵第28页:功耗对比测试:32nm很节能 X58平台费电第29页:全文总结及展望:CPU"融合"乃是大势所趋第30页:市售20款年度CPU颁奖:32nm酷睿/速龙II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