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新闻频道 PCPOP首页      /      新闻频道     /      动态    /    正文

对联网带你看唐宋元明清对联发展史

  对联,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对对联文化做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对联从何兴起?发展到哪鼎盛?今天华夏对联网(duilian360.com)就从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浅谈一下“对联”的传统文化渊源。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宋代楹联处于楹联史的萌发阶段,但艺术色彩丰富,这与楹联的母体——律诗、骈赋的成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成熟的律诗与骈赋,就没有多姿多彩的楹联。宋人在楹联写作中往往汲取诗赋的养料,楹联也一步步跻身文学的队伍。

  宋元楹联“墨迹绝不见于藏弆之家”,它们中的大部分散落在宋元诗话、词话、笔记小说中。另一部分被刻在楹柱上,经过后来的楹联爱好者收集、记录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宋元楹联流传下来的不多。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元代楹联作家仅十来人,作品寥寥。现存宋元楹联数量少,篇幅短,但作为文学样式之一,它仍然发挥着“针孔”的作用。通过现存宋元代楹联可以窥见宋元时人们的人生态度,以及社会风气、文学本体方面的发展对楹联的影响。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春联在明代开始空前繁荣,并且在明代人们才开始把“桃符”真正地称之为“春联”。据说“春联”一词是明太祖朱元璋创造的,并且开始用红纸写春联。他喜欢对联,不仅大力提倡写对联,而且他本人也写了不少的对联。

  如果说,唐代人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皆成诗,那么宋代皆成词,到了明代就皆成联了。

  明代成为对联艺术的黄金时代,原因有二:1.唐诗宋词中大量的优美的律句流传,这是对联发展的基础。2.明代的皇帝、公卿大臣、文人墨客乃至一些粗通文墨的人都喜欢口头对对子和书面对联。

  楹联的发展到了清代进入了极盛时期。清代楹联书法成为日常书写的重心是艺术社会化的结果,社交嘱赠、市场驱动在促就楹联书法日常书写社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

  对联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从唐朝的形成、宋朝的兴,到明朝的旺,再到清朝的盛,因人们的参与而增添了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深深的影响着你,我,他,使之生生不息,千古流芳,愿今天的我们能延续着前人的步伐,再加大力度,与华夏对联网(duilian360.com)文化一起传承、发展、壮大。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