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挺进5毫秒!GTG响应时间全揭密
确切的讲,响应时间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伴随着16毫秒产品才逐渐开始受到关注。而在今天,响应时间也早已超出了一个技术指标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它足以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趋向。
在经历了2年的长足发展,响应时间也由16毫秒、12毫秒晋升为8毫秒。而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指标也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兴奋之感,因为越来越多的应用表明,即使8毫秒,也依然无法完全杜绝托影,这一点我们在测试软件中观察的也格外明显。那到底需要怎么做?才能使LCD摆脱“阴影”的恶梦呢?
答案近在眼前,就是灰阶响应时间,也就是GTG(Grey To Grey)。GTG的概念在半年来逐渐暂露头脚,只不过目前还未大范围推广,因而关注度还相对较低,即使如此,GTG的前景我们也依然看得见摸得着,因为它颠覆了传统响应时间计算方式,对托影的改善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仅此一点,我们认为也很有必要对此技术作出一个详细的阐述,告诉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响应时间。
明基刚刚发布的灰阶5毫秒LCD
而从明基1月5日召开灰阶5毫秒发布会上我们可以看出,05年将是GTG起步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新的技术破土而出,更“过硬”的GTG显示器也将摆上电脑城的货架。<
在阐述灰阶响应时间之前,我们先去强调一下灰阶的概念。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概念,才能明白灰阶响应时间的重要性。
通常来说,液晶屏幕上人们肉眼所见的一个点,即一个像素,它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每一个子像素,其背后的光源都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亮度级别,而灰阶就代表了由最暗到最亮之间不同亮度的层次。
把同样比例的三原色混合起来,就得到了灰色
而把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起来,就得到了各种色彩
在这里,“不同比例”指的就是灰阶的级数
这中间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以8 bit的面板为例,它能表现初256个亮度层次(2的8次方),我们就称之为256灰阶。LCD屏幕上每一个子像素,均由不同亮度层次的红、绿、蓝组合起来,最终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点。可见,屏幕上每一个点的色彩变化,其实都是由构成这个点的三个RGB子像素的灰阶变化所带来的。
由于液晶分子的转动,LCD屏幕上每个点由前一种色彩过渡到后一种色彩的变化,这会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响应时间。因为每一个像素点不同灰阶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长短不一、错综复杂的,很难用一个客观的尺度来进行表示。因此,业内现有关于液晶响应时间的定义,试图以液晶分子由全黑到全白之间的转换速度作为液晶面板的响应时间,
由于液晶分子“由黑到白”与“由白到黑”的转换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能够尽量有意义的标示出液晶面板的反应速度,现有针对响应时间的定义,基本以“黑—白—黑“全程响应时间作为标准。
而当我们玩游戏或看电影时,屏幕内容不可能只是做最黑与最白之间的切换,而是五颜六色的多彩画面,或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些都是在做灰阶间的转换。而那种全黑或者全白的画面使用比例极低,因此现有的响应时间的突破虽然使消费者的视觉感受较之从前流畅淋漓,但并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应用需求。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右侧为GTG)
事实上,液晶分子转换速度及扭转角度由施加电压的大小来决定。从全黑到全白液晶分子面临最大的扭转角度,需施以较大的电压,此时液晶分子扭转速度较快;而介于全黑、全白间的较小幅度灰阶变化,需施加较小电压来进行准确而精细的角度控制,因此液晶分子扭转速度反而要慢一些。通常来讲,液晶面板黑白间的响应时间最快,而其它灰阶之间的切换要比黑白间的切换慢得多。这样看来,传统的用黑白转换时间来表示LCD响应时间,以偏概全,无法精确地表示LCD面板的整体响应时间。
传统响应时间 |
灰阶响应时间(GTG) |
25 ms |
80 ms |
16 ms |
60 ms |
12 ms |
40 ms |
8 ms |
20 ms |

在传统响应时间计算方式下,液晶显示器虽然可拥有25ms、16ms或更快的响应时间,然而其灰阶响应速度却可能超过40ms甚至60ms。所以,以黑白黑为响应时间标准无法全面表现LCD真实的反应速度。于是,灰阶响应时间(GTG,gary to gray)概念在被忽视了很长时间之后再一次被提出。
2005年1月。明基发布了全球先进款灰阶5毫秒显示器FP71V+。FP71V+的诞生,真正将LCD响应时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通过OverDrive液晶驱动技术,加快了液晶单元的偏转速度,大为缩短每个灰阶之间的切换时间,从而更有效的改善了拖影现象。从传统8ms到灰阶5ms的提升,不只是直观数字上的简单差距。由于传统8ms液晶显示器灰阶响应时间接近20ms,因此这一进步足以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跨越。
业内人士曾经表示:伴随LCD迅速普及之势,产业升级步伐也将骤然加速,而新技术不断涌现必将使LCD在各应用层面上与传统CRT展开真刀真枪的较量。而只有通过革命性技术的演变,才能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强大助力。而今天已经推出的灰阶响应时间技术,也恰好验证了这一说法。
● GTG的测试
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灰阶响应时间的意义所在,在这里我们引用此前对灰阶8毫秒FP91E的测试,通过实际的画面对比来分析它的威力所在。
作为对比,我们当时选择了优派19英寸的VP912b。VP912b还是传统的黑白切换的12毫秒产品,而非灰阶切换,而选用这款产品,也可以更清晰的反映出不同响应时间之间的差异。
传统的响应时间测试软件大多还停留在黑与白、或黑与红绿篮色调的切换,这显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画面灰阶的变化,因而对于表现灰阶切换时间的差异也就不具备可比性。为此,因此我们选择运行Windows屏幕保护的方式去完成对比,过具体设置如下图(对比分为两种模式:绿背景红字符,以及黄背景蓝字符)。
屏幕保护的相关设置(点击放大)
除此之外,我们也依然选择了MonitorTest作为辅助对比的工具。 < 左侧为明基FP91E,右侧为优派VP912b。所摄图片均为1600×1200分辨率,请点击放大观看。
观看更多细节,请点击放大
即使从缩略图上看,FP91E作表现的字符要明显清晰许多。
同样的,在黄底色篮字符的情况下,8ms GTG显示器也显得“干净”许多。
请点击放大,以观察到更多细节<在这里,我们关闭了显示器的OverDrive功能,此时FP91E的响应时间就降低到了25毫秒(GTG)。现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25ms(GTG)与12毫秒的显示器,在响应时间方面会有多大差异。
FP91E依然占有优势,在我们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灰阶切换时间的优势会有多明显。
由于此时没有灰阶的参与,画面完全呈“非黑即白”的状态,因而12ms LCD在这一对比过程中痛打“翻身仗”,而FP91E的25ms则明显处于劣势,即使GTG的对此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