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新闻频道 PCPOP首页      /      新闻频道     /      新闻    /    正文

《阿凡达》带来的真伪3D启示录

    詹姆斯·卡梅隆潜心十年打造的3D巨制《阿凡达》,从拍摄伊始使用的就是3D摄像机,其真正的3D效果给影院里的观看者带来了难以置信的震撼感受。而紧随《阿凡达》之后上映同样号称“3D”的影片《爱丽丝漫游仙境》和《诸神之战》,其实只是由2D画面后期转成的3D画面,与《阿凡达》的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被人们直指为“伪3D”电影。

    欲分一杯羹 液晶电视“匆忙3D化”

    《阿凡达》引发的3D热浪不只局限于电影院,它也吹热了电视市场,不少电视厂商迅速推出了3D电视以顺应火爆的3D热潮。与后期将2D画面转为3D的影片如出一辙的是,一些电视厂商推出的3D电视也带有2D转3D的功能。这种功能通过近景放大、远景拉远的技术处理达到营造景深的效果,从而形成类似的3D画面效果。

    无论是影院中的“伪3D”电影,还是3D电视中的2D转3D功能,其背后根源在于3D片源目前在全球都处于极度缺乏的状况。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2D转3D的技术短时间内暂时缓解了3D片源匮乏的窘境,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作为3D技术尚不成熟时期的过渡性技术或产品,因满足了部分人的需要,会有一定的市场。

    另一方面,由3D热引发的2D转3D频出,显示出在制约因素重重、3D电视技术尚不成熟的背景下,现在的3D电视市场存在“匆忙3D化”的现象。实际上,2D转3D技术的画质效果往往不会如消费者预期的那样好,并且3D画面还会引发重影和头晕现象。目前,市场出现的3D电视均采用快门式(SG 式)3D技术,其利用快门式3D眼镜依次快速闭合,使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电视画面而形成3D效果。但由于视觉暂留现象的存在,人眼会感受到“位置有一定距离但重叠的画面”,造成“重影”并直接引发“头晕”。

    对于2D转3D技术,《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也表示出了忧心:“真正的3D技术已日臻成熟,众多公司完全可以从技术上出发做真正的3D。如此依靠于电脑后期合成的做法是在走回头路,会破坏3D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的好感。”

    画质利益仍是核心 面板技术与3D发展并进

    液晶电视发展到今天,消费者对于画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液晶电视新技术的3D,自然肩负着进一步提升画质的重担,对于画面的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消费者越发重视液晶电视健康消费的今天,3D电视的健康护眼也逐渐倍受重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2D转3D后不甚理想的画质效果,再加上重影头晕带来的健康问题,离画质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3D电视尚需解决的课题还有很多。

    据专家介绍,若要减少重影现象的发生,就要保持3D画面连贯性,因此面板的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并且刷新率越高,画面就越流畅,3D效果也就越出众。目前在市场上可以见到的配置IPS硬屏面板的3D电视,采用了迅畅(True Motion)480Hz技术,左右眼可以分别看到主流的画面,最大程度克服了重影现象,为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3D体验。另外,IPS硬屏本身具有的液晶分子水平排列的方式更加抗压,使画质更稳定;液晶分子的偏转速度是普通液晶面板的十倍,使画面清晰无拖尾,动态画面的显示效果出色。同时,IPS硬屏得到了权威眼科机构的认证,相比于普通VA软屏,不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疲劳。在影院观看一部电影一般只用2-3个小时,而在家里收看电视的时间则会更长,若收看3D画面,对一台3D电视健康舒适方面的性能不可忽视。

    就在不久前,在深圳举行的深圳光电显示周暨深圳(国际)彩电节上,也有不少厂商的新一代3D技术展出。其中,LGD展出的世界首款量产型偏振式(PR 式)47英寸3D液晶电视面板,由于采用这一技术的眼镜只需贴上偏光膜即可使用,且较快门式(SG 式)对于头晕现象有所缓解。据了解,这种3D成像模式和我们在IMAX影院观看《阿凡达》的技术方式大致相同,在3D画面效果、健康舒适度以及眼镜成本上都更具优势。

    3D产业的前景还很广阔,人们目前观看到的3D画面之所以会发生头晕现象,也是因为3D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厂商在推出2D转3D技术作为过渡之时,市场和消费大众都期盼着更加成熟的3D技术和产品面市,以提升3D画面的收看效果。面对目前推向市场的3D电视,一些人选择观望,等到技术更加成熟的产品后再购买,而另一些追逐潮流、喜欢尝鲜的人在选择3D电视时,也应对3D电视的3D效果、整体画质以及健康舒适等综合考量。总之,3D视觉享受正向我们走来,技术发展迅猛,在家中坐享真正3D震撼效果的日子将不会遥远。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