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新闻频道 PCPOP首页      /      新闻频道     /      动态    /    正文

学术“大牛”施一公的两个“黄金十年”

学术“大牛”施一公的两个“黄金十年”

身材高挑瘦削,行色匆匆,记者在教学楼一层咖啡厅偶遇施一公。他刚出差回来,喝杯咖啡稍作休息,准备下一场活动。“给我打电话吧,”他低头一看表,边说着“我要去开会了”,边在楼梯上一路小跑。

出差、做实验、辅导学生、开会,施一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50岁的施一公有很多故事,2008年从海外归来,是其职业生涯第二个“黄金十年”的开始。

第一个“黄金十年”:大洋彼岸的他有一个中国梦

学术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十年,施一公是在普林斯顿度过的。那是他攀登事业高峰的历程,也是他从一名博士后到世界结构生物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的“黄金十年”。

名校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拥有全校最大的实验室……这些“重量级”的待遇勾勒出一个学术“大牛”,一个生活优渥、前途大好的科学家形象。施一公离开美国时,每年的研究经费是200万美元。

施一公(右二)与团队成员讨论文章细节(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施一公(右二)与团队成员讨论文章细节(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人在海外,但在施一公心里,祖国的分量很重。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施一公说,他回国的念头在读博士期间就有了。在外多久,对家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就积蓄多久。2006年,清华大学邀请施一公回国任职,施一公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就答应了。2007年,他正式调入清华大学,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

第二个“黄金十年”:在清华发了近60篇优异期刊论文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的一员,施一公身负重任。回国至今,已经累计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优异论文近60篇。

2015年8月21日,《科学》发表了施一公研究组两篇题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的长文,被认为是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很可能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施一公说。

2月20日,在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会现场,中科院许瑞明研究员(右)向获奖代表施一公院士颁发证书。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月20日,在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会现场,中科院许瑞明研究员(右)向获奖代表施一公院士颁发证书。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继2015年率先解析剪接体的结构之后,施一公团队在2016年又相继解析了3个关键工作状态下剪接体以及组装过程中一个剪接体复合物的原子级高分辨率结构,这极大地推动了RNA剪接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

2017年2月20日,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实验室的成果赫然在列。

为更多学子创造灿烂的“黄金时代”

就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后,施一公依然带领他的实验室团队隔天下午4点在操场跑步,每次5到6公里。

“你问我最初回国最想做什么,我想教书育人。”十年过去了,这句他当年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他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实验室和教学楼,坚持日常教学工作,包括给本科生上基础课。

施一公的学生闫创业从2008年就加入团队,对老师行事风格深有体会,“他做研究不怕困难,敢于争先。”

施一公(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团队成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施一公(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团队成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施一公“走路快、说话快,做事雷厉风行”“对数字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对学生来说,他却是“从不发脾气的老师”。“他能够看到我们实验中的不足和被忽略的细节。”他的学生万蕊雪说。

2016年12月,施一公领衔成立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愿景: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想必,施一公的第三个黄金十年将为更多学子创造灿烂的“黄金时代”……

记者:孙琪、鹿永建

监制:钱彤

新媒体编辑:郝方甲、王贞、缪异星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