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新闻频道 PCPOP首页      /      新闻频道     /      动态    /    正文

从亚洲CES展直击国内彩电业的浮躁与失焦

  5月底,首届CES AISA在中国上海首秀结束,作为消费电子行业前沿科技风向标的国际盛会在亚洲首次露面,舆论对本次展会褒贬不一。一方面,全球200多家企业带着在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首度“移师”亚洲,展现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世界消费电子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另一方面,相比备受瞩目的美国消费电子展,首届CES AISA的开幕“大秀”,也被一些媒体形容为“雷声大、雨点小”。

  在消费电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家电企业们的集体缺席,让CES亚洲首秀俨然成为车企大佬和智能穿戴设备的主场。特别是产品属性和技术创新规律日益接近数码消费电子行业的彩电品牌,更是表现出对展会的“不感冒”。中国彩电品牌中,仅有作为传统制造企业代表的海信和新兴互联网企业代表的乐视站台,这也着实让“看客们”大跌眼镜。

  面对外界对中国彩电企业的种种评论,以及由乐视高调亮相,引出的“互联网智能电视已经和传统家电巨头势均力敌”的话题,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则表示,中国彩电制造产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现在还很难定论谁是“互联网+”思维在电视领域的成功案例,但现阶段中国彩电制造企业确实存在发展瓶颈,整个行业比较浮躁。

  转型之上 压力之下 难逃“数量”怪圈

  伴随国家“互联网+”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中国彩电行业即将进入一个人、机、物、信高度融合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不仅将重构产业的生态系统,也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不过,现阶段在宏观经济缓慢运行、一系列利好政策对房地产影响效果尚不明显、家电市场发展整体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背景下,企业对这个时代的规划显然还只是“愿景”。2015年,中国彩电厂商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发展瓶颈,这一点从近期彩电市场的销售情况也可窥探一般。

  虽然,今年一季度,彩电市场销售回暖,但接下来4月下旬开始的五一促销并未使4月份的市场出现大幅度反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5年4月彩电市场零售量301万台,同比下降7.7%,零售额105亿,同比下降11.7%。基于此,国内彩电厂商一方面默许当前国内彩电行业增长方式正从“规模性增长”向“结构性增长”转变,而另一方面在中国长期以来凭借“规模效益”逐鹿群雄的观念影响下,企业依旧无法轻易摆脱“以量取胜”的紧箍咒。特别是在互联网企业跨界电视领域,带来“模式之争”的情况下,缺乏互联网基因又“船大难转舵”的传统彩电制造企业,更是处在短期内“革不了自己命”的尴尬境地。

  所以,即使知道互联网电视“成本定价”的模式并不能大幅度提升互联网企业的销售额,传统彩电制造企业却依然被“价格战”牵着鼻子走;即使明白互联网企业每一次在销售数据上其实是玩着“文字+数字游戏”,传统彩电制造企业却屡屡深陷“销量口水战”。前不久,一则“小米电视成为出货量第一的智能电视品牌”的微博消息,就再次在彩电圈引起轩然大波。针对数据来源的单一性、统计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描述的误导性等问题,老牌彩电巨头纷纷对小米官微的说法提出了严重质疑。

  其实,新老彩电势力关于“智能电视销量谁是老大的争论”并非首次,而小米的数据游戏,也不单纯是为了引起那些对其智能电视销售情况心知肚明的彩电大佬们的注意,至少,它需要在饥饿营销的同时,给消费者和“米粉们”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也恰恰是因为在意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使得传统彩电厂商不得不奋起反击。不过,无论是在自制内容和产业链生态建设上优势突出的乐视,还是在营销推广上品牌效应显著的小米,互联网企业在资金实力、体量规模、渠道资源方面与传统彩电制造厂商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在终端销售数据上“做文章”其实意义都不大。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指出,中国传统制造业长期以来留给人们“重量不重质”的印象,不少家电巨头过度沉迷于数量庞大之中。现在从“销量之争”来看,新老彩电势力实际上都没能逃出“数量”的怪圈。对于传统彩电品牌而言,明白“规模”伴随“强企”而生,而非衡量品牌价值的唯一标准的道理很重要。

  创新不够 纷争颇多 企业忙于“撕逼”

  而伴随“价格战”和“销量之争”同时出现的问题,则是中国彩电制造企业在创新研发能力方面的相对弱势。一方面企业在追逐规模效应的过程中,无力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过分看重价格优势和营销手段,使得中国彩电品牌在规模效应所应表现出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明显逊色于外资品牌,特别是以“技术流”著称的韩企三星和LG。

  这一点在彩电屏显技术研发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尽管目前我国彩电制造企业在量子点和激光显示领域已突破技术瓶颈并取得市场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彩电品牌可以轻易扭转多年来外资品牌掌握着面板、芯片等核心技术优势,造成国内彩电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低下的困局。时至今日,对于国外厂商推出的创新技术,不少国内厂商还是习惯采取先行观望的态度,然后再被动跟风效仿。

  比如,当2013年韩系品牌三星、LG相继推出曲面电视时,国内电视厂商将全部赌注压在了“智能电视”上。尽管对机遇的关注和敏锐把握,让中国彩电品牌最早开启智能化转型。但当时多数企业仅仅关注终端产品的智能化,相比此后在智能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操作系统和平台建设方面发力的苹果、谷歌、三星等国际巨头,中国彩电品牌的智能化战略显然不够完美。

  更重要的是,国内彩电企业借势“智能电视”浪潮赋予电视新的功能卖点、以期扭转市场被动局面的同时,又失焦于电视“观看”的本质属性。于是,2014年当国内彩电巨头又回归屏显技术的比拼,并开始致力于“曲面电视”的推广时,实际上已落后韩企三星彩电近一年的时间。新的曲面高端市场几乎被三星彩电独占,达到80%以上。更有意思的是,此前针对推广“OLED曲面和LED曲面”在两大韩企之间就存在的分歧,在国内彩电制造企业入局后又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演变成曲面电视、超薄电视两大产品阵营的趋势之争。

  尽管,企业通过竞品之间“揭短”、在技术研发上相互“吐槽”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这样的“攻击”其实并不利于本就艰难、在核心技术创新研发上存在短板的中国彩电行业发展。所幸的是,无论是曲面电视也好、超薄电视也罢,在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升级和完善的情况下,TCL、长虹、海信等国内彩电巨头,正努力以更高的行业门槛为标准,通过技术比拼赢得消费者口碑,而非毫无意义的“撕逼”。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对于中国彩电制造企业而言,着重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智造”能力,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视听品质和绿色制造水平是当务之急。

  体验感差 概念大热 消费者难埋单

  其实,近两年,透过不少专业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彩电品牌实力的不断增强。比如,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智能电视品牌市场占有率业内知名的为国内彩电企业海信;而DisplaySearch对2015年第一季度4K电视全球市场出货量市占率的统计显示,相比韩企彩电品牌市占率的下滑,海信、创维、TCL、康佳、长虹五大国内彩电品牌市占率也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然而,数据背后,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国内彩电品牌更善于炒作概念,而忽视了产品品质和体验感。

  比如,在4K超高清电视的推广上,中国彩电厂商实际上在外资品牌之前,就抢先打出了4K牌,概念曾一度被炒得火热。但众所周知,要想得到较好的4K电视体验效果,在提升分辨率的同时还要搭配更好的画质技术。而在4K电视发展之初,过于强调清晰度的国内彩电厂商,显然不如后来居上的外资品牌在4K画质优化技术方面做的“功课”多。

  索尼、夏普、三星等外资彩电品牌在推出各自的4K电视产品时,大都搭载了提升画质和色彩的专利技术。今年,夏普重磅打造的“4K&四色技术”;三星推出的更加符合中国本地化的赏“晰”悦目功能等,更是在超高清显示的基础上,优化了视频资源在画质与色彩方面的效果,无疑为消费者的观影体验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再看令国内彩电制造企业引以为豪的智能电视的发展,可以说,现在的电视产品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观看节目的工具,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终端。但行业的火爆并不能掩盖多数产品存在的硬件配置落后内容应用、操控方式不够灵活、应用质量不高等问题,更不用说包括智能电视在内的智能家居实际上也仅仅停留在设备联网层面的现状。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归结为智能家电只是企业背后的资本运作,只不过,国内彩电制造企业需要明白在智能化这个动态而必然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而不是盲目放大概念、扩张不必要的功能应用。

  基于此,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屏幕是电视的核心部分,所以未来国内彩电制造企业还是要通过深耕核心屏显技术,首先满足消费者更高的观看需求。其次,在智能电视的推广上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另外,从更大的智能家居领域来看,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苏宁、京东为代表的渠道厂商,都在为打造良好的智能家居体验而跑马圈地。他们一方面加紧与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寻求合作,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建APP、云端平台等方式成为控制中心。这些厂商未来扮演的角色很有可能是“资源整合者”和“平台搭建者”。那么,彩电制造企业又将以怎样的角色定位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值得决策者深思。

中国电子商会陆刃波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